首页 > 最新动态 > 科技赋能搜救犬:废墟中的“神犬奇兵”升级
最新动态
科技赋能搜救犬:废墟中的“神犬奇兵”升级
2025-02-275


废墟上的无声英雄,正在被科技重新定义


夜幕降临,中国救援云南搜救犬机动专业支队的废墟训练上,一头消防搜救犬在无人机的指引下向“可疑区域”迈进,低头嗅探几秒后发出吠叫,训导员快速移动到犬只吠叫点,成功找到“被困人员”——这是支队的日常训练一瞥。

图片


从单纯依赖犬类本能,到人、犬、机协同作战,科技正让这些“无声英雄”突破生理与环境的极限。我们不禁要问:在人工智能与仿生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何人类依然无法取代搜救犬?而当科技与犬类能力结合,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图片


传统VS现代:效率跃迁背后的科学密码


传统搜救模式:搜救犬凭借嗅觉定位生命迹象,训导员通过犬只行为判断位置。但受限于犬类体力、复杂地形干扰以及人犬沟通效率,黄金救援期的成功率较低。

图片


科技赋能的新模式:将具备高空侦查、快速定位及实时传输图像等优势的无人机应用到日常训练和救援任务中,不但能为搜救犬提供精确的导航支持,还能帮助救援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现场情况。目前,支队正聚焦于“搜救犬+无人机+热成像仪”技术与应用难题,全力开展科研攻关,致力于进一步提升救援效率,推动应急救援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无人机的投入使用,无疑是给搜救犬装上“上帝视角”。




为何人类科技至今无法复制“犬类嗅觉”?


即使最先进的电子鼻传感器,也只能识别约100种特定气体,而搜救犬的嗅觉系统藏着更精妙的生命密码。


超维嗅觉图谱:犬类2.2亿个嗅觉受体(人类仅500万)可构建“气味3D模型”,不仅能识别单一气味浓度,还能通过气味分子扩散轨迹逆向推导源头位置。这种“空间嗅觉”能力,至今无法被机器算法完全模拟。

图片


进化赋予的生存直觉:犬类虽然自身汗腺不发达,但对人体汗液的敏感度较高,它们可以通过气味变化判断生命体状态,这是传感器难以量化的动态信息。

图片


情感协同效应:训导员与搜救犬长期训练形成的信任纽带,让犬只在极端环境下仍能保持专注。搜救犬与熟悉训导员配合时,持续作业时间比与不熟悉的人合作要更长。

图片

突破自主创新,从训练场走向未来战场


科技的温度在于放大生命的力量。支队自主研发的智能化废墟训练系统,虽尚未投入实战,却已在训练场与比武竞赛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这不仅是对传统搜救模式的革新,更是为未来灾害救援储备的“技术预演”。



智能化废墟训练分析系统借助数据采集器、存储器收集模拟废墟训练数据,经数据处理引擎提取搜索轨迹等有效信息,运用统计学与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剖析犬只在不同条件下的实战能力,助力训导员精准施训,提升搜救犬训练水平。



该系统通过高速摄像机、北斗定位及深井定位装置,实时分析犬只形态,精准定位犬只与被困人员位置,大幅提升废墟搜救犬实战效能,解决训练与实战脱节问题。2024年,支队首次将该系统应用于比武竞赛,使评判标准向实战综合指标转变,确保公平公正。


训练场上的每一秒

见证着未雨绸缪的智慧结出

“心生双翼”的科技果实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

一支队伍的技术野心

更是支队对生命的郑重承诺:

最好的救援

永远赶在灾害事故发生之前



往期推荐

深入警犬繁育基地,助力新疆牧羊犬科研突破

【经验分享】正向强化手段应用在警犬训练中的十点体会

“带头打架、在战友床上尿尿”,警犬“幺幺零”连续四周被通报


来源/中国救援云南搜救犬机动专业支队

编辑/涂钰洁

责任编辑/李涛

投稿邮箱:CWDMA@OUTLOOK.COM


中国工作犬管理协会

《中国工作犬业》杂志社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